53年彭德怀与陈毅大吵一架,陈毅:我支持你工作,那谁支持我呀?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8:19 点击次数:66
【前言】
1953年6月份,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里的参谋长解方,被叫回国内,去做了总参军训部的副部长。这样一来,志愿军参谋长这个位子就空了出来。
彭德怀在解放离开后,感觉工作进展变得缓慢起来,因为没有参谋长,很多事情协调起来确实不太顺手。这时,他开始琢磨着找个合适的人选来帮忙,而张爱萍这个名字,就在这个时候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。
张爱萍在军队里是公认的直性子,也是个有啥说啥、不太会捂嘴的老实人。
【文武双全大将军】
毛主席评价张爱萍为“好犯上”,叶剑英则形容他“浑身是刺”,而邓小平更是指出,在军队中有两个人不好惹,其中就包括张爱萍。
从这就能看出来,张爱萍这个人的性格那是相当有特点。
1935年9月份,红军一纵队的开会时候,张爱萍带着队伍提前了5分钟赶到了会议地点。但说实话,和其他几支队伍比起来,他们还是算慢的了。领导见状,直接在会上就对张爱萍说了:“可别把三军团那种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带到我们一军团这儿来。”
听到这话,张爱萍不乐意了,他马上回应说:咱们是照着正式通知的时间来,还是等其他部队到了再算?
然后直接了当地对领导说:要是我们真有啥不对的地方,你直接指出来就好,别老整些莫须有的事儿。
讲完之后,张爱萍轻蔑地哼了一声,连正眼都没瞧一下那位已经气得脸色发青的领导,扭头就直接甩手走人了。
他到家还没坐热乎呢,之前那个被他得罪的领导就打了电话过来,说让他去纵队政治部干统计的活儿。
张爱萍本来就一肚子火,接起电话就直愣愣地吼了起来:“想让我下台就直说嘛,别拐弯抹角的!”
旁边的陈赓看到情况,就对张爱萍说:“要不,咱还是不干这差事了吧?”但张爱萍倔性子上来了,回道:“去就去,我倒要瞧瞧他能把我咋样。”
到了隔天,张爱萍就直接去政治部那边办理了入职手续。
那时候,政治部的罗荣桓、谭政他们几个,跟张爱萍都挺熟的,也都了解之前发生的事儿。一见面,他们就朝张爱萍点了点头,直接说:“没啥要紧的活儿干,你来了这儿,就当是放松放松,歇歇脚吧。”
有的人呢,性格急躁但没啥真本事,而另一些人,他们的脾气往往是跟他们的能力挂钩的。在咱们国家建国后举办的那次授衔大典上,张爱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,这可是对他过去种种功绩的高度认可。
张爱萍外表挺文静的,但实际上是红军里的“战斗狂人”,大家都叫他“不要命的三郎”。连蒋介石都惊叹不已,说:“张爱萍算是中共里最厉害的武将了!”
1941年2月份,张爱萍带着新四军第三师的第九旅,来到了皖东北这块地方,打算重新建起皖东北的根据地。
行军过程中,张爱萍安排了侦察兵悄悄潜入青阳镇,目的是摸清敌人的防御布局和火力安排。
侦查员回来汇报情况,说现在敌人在县城里头正开会呢。他们觉得自己建的防御工事挺牢靠,但对咱新四军要过来的事儿,压根儿就没防备。
听到这话,张爱萍心里乐开了花,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大好时机。
2月18号傍晚,张爱萍赶到了前线,开始带兵打仗。等各团队伍都到位,进入指定的位置后,天也黑了。就在这时,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嗖地一下飞上了天。
在张爱萍的指挥下,第九旅的突击小队飞快地冲破了敌人的前线,冲进了镇子里,跟敌人展开了街头的打斗。
这场打仗的地方一直闹到天亮才慢慢停下来。到了19号上午,战斗才真正打完,总共打死了包括伪军副团长在内的400多人。
后来,张爱萍这位被誉为文人武将的大家写道:神兵在黑夜中从天而降,锋利的刀刃直插敌人心脏。天亮时,鬼魅般的敌人被一网打尽,我们分头行动,像秋风扫落叶般清扫战场......
1944年那会儿,张爱萍在陈家港的盐仓顶上负责指挥工作。
张爱萍特别钟爱的一种战术,就是直击敌人的要害。就像之前在青阳镇那场战斗一样,这次他也打算这么干。琢磨来琢磨去,最后拍板,在今年3月25日晚上,来个突袭,直接拿下敌军的重要据点陈集。
张爱萍有个老习惯,就是跟着部队冲在最前头,他觉得这样既能给大伙儿打气,又能直接摸到最真实的情况。不过,这个习惯也让他多次陷入险境。
尽管如此,他还是决定在夜里攻打陈集。张爱萍带着前锋营的精锐小队,一下子就把敌人给偷袭成功了。
统计结果显示,这场战斗中,我们成功地把日军一个中队给整编了,干掉了中队长手底下的89号人,还抓了4个活口。另外,我们还顺手缴到了1挺重机枪、3挺轻机枪,还有40多杆步枪和其他不少好东西......
后来,为了给这次胜利助兴,张爱萍写下了这样的话:暖风吹拂,就像鱼儿离不开水,明月照亮前行的路,铁马显得特别英勇……在陈集,我们成功打败了敌人,赢得全胜,而那些敌军则吓得魂飞魄散,没招了。
【意想不到的拒绝】
彭德怀脑海中浮现出张爱萍的身影后,他迅速拿起电话,拨通了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号码。他直接了当地说,觉得张爱萍这人既懂文又懂武,特别适合当志愿军参谋长。要是陈毅同意放张爱萍过去,他会马上跟军委和毛主席汇报这事儿。
可没想到的是,彭德怀话音刚落,陈毅立马就拒绝了,他直接了当地说:华东军区现在人手更紧张,张爱萍同志得留下。
听到这番话,彭德怀感觉陈毅似乎是有点小家子气了。说实话,从大局来考虑,现在朝鲜那边才是重中之重的主战场。陈毅负责的华东区域,主要是得把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土匪给清理干净。
按道理说,陈毅其实没啥好拒绝的,所以彭德怀觉得陈毅这反应有点小气了点儿。
这天,彭德怀回到了祖国怀抱,打算亲自找陈毅聊聊。可他俩一聊到张爱萍岗位变动这事儿,就都上了火,急了起来。
彭德怀有些不悦地道:“你得放开点,眼下的重中之重是朝鲜战场,咱们得齐心协力,给那边多搭把手。”
陈毅直接了当地讲道:头儿,我全力挺你干工作,但我的后盾是谁呢?你那儿人手不够,我这边华东的工作还得靠爱萍同志来挑大梁呢!
聊到最后,两边都闹得不愉快,各自散了。
说真的,陈毅其实一点也不抠门。想当年,陈赓在准备创办哈军工时,人手紧缺得很。但陈毅二话不说,直接就把华东军区的那些精英人才全拨给了陈赓。像火药机械方面的专家沈正功,电子学方面的专家周祖同,还有空气动力学专家马明德等人,都归了陈赓。
为啥陈毅会拒绝彭德怀呢?其实这事儿真不能埋怨陈毅,主要是华东军区那边也急着要张爱萍呢。
那时候,陈毅可忙了,他既是华东军区的头儿,也管着第三野战军,而且还当上了上海市的市长。
上海刚解放那会儿,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了,但实际上还是暗地里波涛汹涌。就拿那些资本家来说吧,他们在一旁瞪大眼睛瞅着呢,心里打着人民群众财产的主意。这事儿啊,还得靠陈毅去摆平。
他压根儿就没空管华东军区的事儿,而且那时候在华东负责军事的副司令员粟裕,去年也被调到总参,当上了副总参谋长。
更糟糕的是,那时候华东军区的参谋长张震也被调到了总参去任职。这样一来,华东军区这边的主要头头儿基本上都走光了。
张爱萍现在的作用可大了去了。他不仅能带着大家冲锋陷阵打江山,还能安安稳稳地治理国家,真是个文武双全的将领,说是儒将那是一点都不为过。
因此,陈毅才会回绝了彭德怀,主要是因为华东军区这边事儿太多,得找个能人来管,不然真玩不转。
彭德怀心里明白陈毅那边不容易,所以后来就没再坚持让张爱萍来,最后决定让李达来当志愿军的参谋长。
1952年7月份,有次开会,周总理就说了,想让彭德怀来当军委的副主席,管一管中央军委的那些事儿。
没过多久,这个任命就正式公布了。彭德怀对于怎么带好部队,心里头早就有数了。他的打算是:得让这支队伍来个彻底的大变样!
为了达到目标,他计划着:花上5至10年的时间,让装备都变成现代化的,把编制体制搞得更加合理,军事制度和训练也得走上正轨。
实现这个目标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,彭德怀心里明镜似的。那谁来干这活儿合适呢?就在这时,他脑子里又闪现出了张爱萍的样子。
上次陈毅没同意放人,但这回他看起来是铁了心要成功了。
1955年3月份,张爱萍去总参谋部那边正式上了班。
见到彭德怀,咱俩也没拐弯抹角,他这位有啥说啥的元帅,直接就问上了:你清楚为啥把你调这儿来吗?
彭德怀没等张爱萍开口,就继续说了起来:去年我们开了次会议,主要是想进行精简整编,推进现代化、正规化。调你来这儿,主要是想让你来负责编制体制这块,给这方面多添把劲。
彭德怀讲完后,直直地看着张爱萍,又一次问他:“我给你安排的这个活儿,可是会惹人不高兴的,咋样,你心里有底没底?”
张爱萍的回答挺对他的脾气,他直接说:“你有的,我这儿也不缺!”
张爱萍这个人的性格挺独特,确实挺合彭德怀的心意。彭德怀笑着对他说:“得了,你以后干脆就直接到我这里来一起工作吧!”
说到整编这事儿,张爱萍的观点很直接:打仗咋打,编制就咋定!
这段话到底在讲啥呢?
按照张爱萍的说法就是:
要是没先把战争摸透,也不先想想将来要打啥仗、和谁打、咋个打法,就直接扯起整编、精简、编制、装备这些事儿,那简直就是瞎扯。一开始就叫嚣着要砍掉100万人,这是为啥?要减谁呢?为啥不是80万,也不是120万?到头来,还不是得平均分摊,用不了几年,人数又涨回来了。
这眼光可真够狠辣,见解也是相当独到!彭德怀和陈毅两位元帅,就是因为这些才器重他的。
要是没两把刷子,哪来的底气骄傲?又怎么能让毛主席给出“爱顶撞”的评价,还能过得那么自在呢?
【儒将风采】
1956年快结束时,中共开完第八次全国大会,军委就放出了要“裁军”的风声,打算缩减军费和政府开支在国家花钱的地方里的比例。这时候,中央军委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被点名,让他来牵头负责这件事。
这项减少军队人数的任务,说到底还是他一手促成的。
那时候,咱们国家有五大军种,分别是海军、陆军、空军、防空军,还有公安军。
调查结束后,张爱萍提议说,咱们得把地面防空军和公安军给取消了。
地方防空队伍是按照苏联那套方法组建起来的,但这支队伍啊,居然没有自己的飞机。要是得用上飞机,还得去跟空军那边商量着借。要是真打起仗来,空军那边飞机数量本来就紧张,哪还可能借给别人呢?
说真的,他现在的用处已经没那么重要了。
说到为啥取消公安军,原因其实挺明显:守边疆的有省军区,管内部安全的有内卫部队,那为啥还要多弄一支功能差不多的队伍呢?
要搞定这事儿,张爱萍头一个就去找了副总参谋长杨成武,他同时还管着地面防空军。说起来,他们在打仗那会儿虽然打过交道,但也不算深。后来杨成武到了总参,又挑起了地面防空部队司令的担子,这样一来,他俩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。
张爱萍两次尝试去见杨成武,但都没能碰上,没办法,他只好转头去找副司令员成钧和参谋长钟伟。
对于张爱萍的看法,他俩都挺赞同的,但就是拿不定主意,只能叹着气说:“这事儿啊,还得你去跟杨成武司令说一声。”
没过多久,他再次去找空军头儿刘亚楼,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,结果得到了刘亚楼的支持。
后来,在军委的一次大型会议上,张爱萍提出个建议:把地面防空军给取消了!
可就在这时,杨成武将军却站出来唱了个反调。最后,还是彭德怀元帅一锤定音:把地面防空军和空军给合到一块儿去。
到这个时候,裁军的事情就算是板上钉钉了。到了1958年年底,多亏了张爱萍的努力,解放军的人数很快就减少到了240万。
1984年6月份,因为邓小平提了建议,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就打算要去美国访问一趟。他这趟去,主要是想和美国商量商量,看看能不能建立起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。
对于这次活动,美国那边特别上心,给了他最高规格的接待。
在接下来的聊天里,美国将军们就开始提问题了,头一个就是关于朝鲜战场的事儿。
一名美国军官质问说:那会儿中国为啥要跟美国动手呢?
面对美国的无理指责,张爱萍毫不退让,直接反问:“美国当年为啥要去朝鲜插一脚,管人家的家务事呢?”
这时候,对方又开口了:“我们做的事,联合国是点了头的,目的是为了守护全球的安宁,跟你们可不一样哦。”
张爱萍的脸色一下子拉长了:“别扯那些虚的,咱们心里都有数。咱们援朝,说白了是为了自保,那你们呢?”
一串串的追问让那位美国将军没了招,他垂下了头。接着,其他人又把矛头对准了张爱萍,但都被他巧妙地挡了回去。
就在张爱萍稍微放松了点的时候,美国那位副国务卿突然掏出一份文件,眼神也变得锐利了。
在巴基斯坦搞核武器研发的地方,居然发现有中国人在参与。我就纳闷了,咱们中国人咋会去协助巴基斯坦研发核武器呢?
讲完后,没等张爱萍回应,他直接掏出了早就备好的会议笔记,催着他赶紧签字确认。
张爱萍一看这动作,眼睛猛地一眯,心里顿时明白了,原来之前的那些故意找茬都是为了这个!
美国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呢!
张爱萍在心底暗暗不屑,想让他在那些一连串逼问之下签字,承认自己传出的谣言?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!
他干脆不再掩饰自己的脾气,直接冷淡地说:“我没那个资格替中国签字。”
美国人看张爱萍没上当,就想着再给他点压力,直接警告说:你要是不肯签字,那中美两国的合作可就得泡汤了。
这回,张爱萍是真的火了,他两眼瞪得溜圆,跟两把尖刀似的直戳对方,接着他一字一顿地说:我本来是带着友好心情来美国访问的,但今天你们在会上的表现太让我心寒了,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嘛。
讲完后,他猛地一挥手,把会议记录扔向对面,接着砰的一声关上门走了,留下那些美国人愣在原地,满脸惊讶。
大家都知道张爱萍是个厉害角色,但真没料到他的性格会那么独特。
第二天,美国的各大报纸都炸了锅,新闻换成了“张爱萍在美国国务院掀起风波”。
就在大家伙儿都以为中美合作要泡汤的时候,6月13号这天,张爱萍和温伯格俩人,把《中美军事技术交流协定》给签了。
其实,张爱萍老早就看穿了美国人的底细,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:所有帝国主义都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。这不,又一次证明了主席说的是对的嘛?
【离休生活】
1987年那会儿,张爱萍不再担任主要职务,转到了幕后,而这一年,恰逢他和夫人结婚五十周年,也就是“金婚”。
晚上,孩子们都回到了家里,老将军就开始和孩子们聊起了自己当兵那些年的事情。说到激动处,他还拉着老伴一起在屋里跳起了舞。
然后随口吟了首诗:“我这老骨头也学学年轻人那股疯劲儿,肉啊汤啊吃个不停,肚子吃得圆滚滚。小牛儿在华堂里欢腾,二亮歌声飘荡在空中,男女老少笑声连连,这聚会真是热闹非凡。”
心里头那个高兴,真是没法用话来说。
聊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张爱萍打了个比方:工作就像是去“修行”,而退休呢,就好比是“回归红尘”。
干工作就像当“和尚”,心里头得老惦记着撞那口钟。你坐在那个位置上,就得好好干那份活儿!
听说有些老前辈、老上司退休之后,还会被叫去参加各种活动,他直接站出来说:“我现在已经是个普通老百姓了,老百姓嘛,就是不管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。”
不管是啥样的邀请,他都是一口回绝,一个都没答应。
现在的他,心里头最盼着的事儿就是:能回一趟达县的老家瞅瞅。
打从1929年投身革命后,他就已经整整58年没踏进过家门了。
其实他有好多回能回家瞅瞅,但他偏偏就是路过家门好几次都没进去。
张爱萍心里其实也挺想家,但他有个顾虑,那就是自己职位高,怕亲戚们会找上门来,想让他给安排个工作,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。
他给老家的地方政府寄了封信,里头写着:“要是家里有人去找你们,想要点特殊照顾,你们就直接给我回绝掉。得牢记啊,现在的政府,那是人民的政府!”
张爱萍一家子住在一间特别简单的平房里,这房子就在大街边上,整天都吵吵闹闹的。
组织上挺关心老将军的生活条件,想着给他换个更大更静的住所,但张爱萍直接就给回绝了。
他讲道:我就和咱普通百姓一块生活,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听到他们的心声嘛。
虽然条件挺差的,但张爱萍却觉得特别暖和。
2003年7月5日那天,张爱萍在北京去世了,他活到了93岁高龄。